【慢性膀胱炎一則】
一位知名主播朋友來看診時,抱怨自己的膀胱炎拖延好幾週。從一開始的膿尿、尿潛血、急尿與餘尿感,經口服抗生素後獲得大部分改善,但頻尿餘尿感卻難以復原,尿液中仍殘有1+白血球。回診時被告知可能會轉變成慢性膀胱炎,仍以處方口服抗生素為主,問我可以開什麼方藥幫忙。
一時之間我也愣住,內科用藥的一向不是我的興趣,膀胱炎大多常見五苓、八正、豬苓湯……?但一摸她的下腹,心中大概有個底了。
我請她躺下兩腳彎曲,將她兩腿往右一引,我另一手貼住她下腹往左輕輕一帶。在這看似歪斜的擺位下,腹部的筋膜反而是較平整可滑動的。再摸到零星不平整的區域(我們叫皺摺,類似沾黏的概念又相異),用針慢慢透開。當這些揪住、阻礙下腹筋膜流動性的皺摺減少,主播就覺得原本急尿感少了許多。
她問我針灸治療泌尿道感染怎麼這麼快,我搖搖頭,便跟她分享筋膜結構如何看待症狀的產生:
以一個炎症反應為例,發炎會造成 組織的腫脹與張力變化,接著造成附近的筋膜系統的重組,也就是結構改變。這個結構改變除了是一個物理性的變化,更是身體的保護機制: 讓全身的用力路徑(力線)改變,避開發炎的位置。
也因此產生"症狀",比如膀胱附近筋膜腫脹造成敏感,或胃炎也可能造成胸十二到腰一二椎改變,影響賁門的閉合。也因此有高手可以看一看病人走路,或是聽患者說話的聲音共鳴,就可以在病人還沒開口前或是聽電話聲音,就能診斷出症狀或病史。
力線的改變通常是暫時的,在炎症結束後當然會恢復。但是如果這反應跟原本的舊傷相合就不一定了,也就是原本的舊傷已經造成結構改變,再加上新的改變,可能互相抵消但往往互相箝制。(所以有人說陳年舊傷,再一摔後或是生了一場病竟然改善了,我見過)。
箝制住的新傷往往症狀與原先的炎症類似,但在炎症改善後依然造成症狀,甚至持續輕度的發炎。如果沒有釐清這點,可能會影響我們繼續處方原先處理炎症的藥物,比如抗生素或是內科中藥。然後得到一個「慢性發炎」的診斷。(但阿銘師不是否定慢性發炎,而是除此之外還有傷科的可能性)
診斷的方式主要是傷科觸診,但最可靠的是治療性診斷,也就是當作傷科去治療一兩次。傷科治療的特色就是一拍兩瞪眼,有效當下就知道,也沒什麼副作用。
結論就是: 身體傷病造成的症狀邏輯依序是
「傷病」「發炎」「結構改變」「症狀」
截斷症狀前的狀態,理論上都可以改善症狀,西醫常用的是抑制發炎,中醫傷科常用的是「還原結構」。
「所以傷科治療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慢性發炎,有機會可以改善的喔!」我總結,本來以為說的太難了,但是主播竟然說聽得懂,看來真是冰雪聰明。